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馆 
综合馆

因缘、圆梦及感仰

来源: 日期:2019/4/10 22:08:16 浏览次数:

因缘、圆梦及感仰 *

祝贺财经出版社建社60周年。也祝贺郑州商品交易所与出版社合作近20年。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郑州商品交易所与中国财经出版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正是基于这一因缘,不仅助我实现了“期货梦”,而且使我有幸结识了出版社的刘瑞思、陈冰及樊闽等等老师,给我的职业生涯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一、因缘

我与出版社的“因缘”来自于出版“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研究丛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期货”这一新奇、时尚的名词静俏俏地走进中国人的经济生活。199010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搞活粮食流通”的方针指引下,作为国家第一个商品期货试点正式开业,迈出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我国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消息迅速传播到海内外,引发了举世瞩目的轰动效应,受到了良好的赞誉。多数报道认为这是继续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整顿和改革粮食流通的一个尝试

1993528日,在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功运行的基础上,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并顺利推出期货交易,上市了小麦、玉米、大豆、绿豆和芝麻等5个品种。在郑州市花园路20号宏丰大厦内的300平方米交易大厅内,58家会员单位在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市第一天,成交了1854手标准化期货合约。从那一天开始到当年年底,1993年成交量为135万手。随后,交易量逐年提高。不仅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各部门领导亲临郑州商品交易所视察,而且一些国际学术界人士慕名而来。1998年,国际上专门研究粮食流通和期货市场的权威专家杰佛瑞·威廉姆斯、安妮·派克和斯科特·罗斯高等对郑州商品交易所极为关注。他们在考察交易所之后,不仅与我们建立了合作研究项目,而且在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期货市场杂志》(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上发表论文,题目就是“一个期货市场的崛起”。

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的起步。这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首次,而且期货市场作为泊来的新生事物,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亟需我国大量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不断地著书立说,普及期货专业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国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有责任和愿望根据中国国情和期货运行实践经验,为国内外有志之士提供探索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创新之路的研究平台。基于上述考虑,为了鼓励期货市场研究的专家、学者多出书,出好书,以推动我国期货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发挥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1997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决定资助出版期货市场研究丛书。

经考察当时的出版业状况,我们认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直属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多次肯定的大型经济类出版社,在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财经工作者、大中专院校师生等广大读者心目中拥有良好声誉。因此,我们决定选其作为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研究丛书的合作出版者。

与出版社的合作转瞬间已经近20年了。郑州商品交易所在河南这个内陆地区颇具影响力。在那个年代,它是改革开放的标志,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期货市场的先驱,郑州是新中国期货市场发源地。

丛书出版后不久,就成为郑州商品交易所的一张能拿得出手的名片。迄今为止,丛书印数达到数十万册,不仅向社会、行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普及了期货知识,而且用期货运行实践经验唤起了理论界对期货市场的研究兴趣。内容新颖、印制精美的丛书一度作为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礼品或纪念品送给到交易所参观考察的各级领导和业界人士,也作为专业培训、论坛会议的材料发放,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金融期货行业的好评和欢迎。

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之初,是改革开放的标志,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期货市场的先驱,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到2015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球第9位的大型综合性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中财经出版社合作伙伴的支持功不可没。因此,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把交易所与出版社通过丛书联系在一起。从1997年开始出版第一本期货研究丛书至今,已经出版近20本了,其中约四分之一是我的翻译著作。

二、圆梦

20世纪80年代末,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拓荒者把西方自由世界的“futures(期货)”泊来根植于时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大地上,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先通过“翻译”,然后吸收借鉴。而翻译不仅与我的个人职业生涯如影随形,而且还圆了我的“期货梦”。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翻译出版了我的处女作——《汤姆期货文集》、被世界金融期货之父梅拉梅德誉为期货业圣经的——《期货交易经济学》、世界金融期货之父的论文集——《利奥·梅拉梅德论市场》、有关世界期货市场鼻祖历史的——《市场缔造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50年》(2011年出版)以及现代期货市场发展典范的——《电子化交易所:从交易池向计算机的全球转变》等期货著作,不仅广大读者受益匪浅,而且领导、同事以及从事期货研究的仁人志士更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对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贡献。因此,有很多人以为我是英语科班出身,甚至誉为“资深期货翻译”和“红色大使”。其实,大学毕业时,无论是翻译,还是期货,我都是“门外汉”。然而,日积月累、历尽沧桑之后,我居然翻译了数本期货名著,总算对读者和期货行业发展尽了微薄之力。现在回忆起来,或许是因为我的“锲而不舍”;或许是源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有主观努力,也是命运使然;或许,答案就隐含在那些记忆犹新的蹉跎岁月中。

20年多来,对单位来说,郑州商品交易所和财经出版社都在各自不同领域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对个人来说,我在翻译出书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点成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微不足道的20年只是一瞬间。然而,在我的一生中,它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段,是我职业生涯中充满活力地为社会和交易所奉献的珍贵时期,况且在出版社成立的60年中,我与其合作了20年,这真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值得珍惜的幸事。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旧事重提,言犹在耳。暮然回首,所幸知足淡泊,做了该做的事、走了该走之路。概括地说,我在职业生涯中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期货”。尽管我是粮食仓储专业科班出身,但是,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期货事业中。不仅有幸成为早期期货市场管理者,而且从来没有离开过期货和期权研究领域。做这件事不仅离不开英语、离不开翻译,也离不开与出版社的合作。

三、感仰

我在翻译方面的建树除了离不开与出版社的合作,也离不开刘瑞思老师的指导。当年,我是郑州商品交易所第一任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除了负责期货市场研究开发工作,还负责丛书的申请与审核等。同时,由于我翻译的著作纳入丛书出版的较多。因此,与刘老师接触也较多。

我和刘老师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工人、经历过文革、赶上了高考。我们不仅有着近乎相同的经历,而且拥有为人忠厚、兢兢业业和诚实守信等性格和人品。在与出版社和刘老师的合作过程中,我向刘老师讨教过许多问题,她也给予了许多宝贵建议。我深感敬佩的是,刘老师虽然不是搞期货的,但是,她对我翻译书稿中出现的问题常常一语中的。无论是逻辑的不通,还是语句的不明,她都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这不仅是她长年从事编辑工作经验的体现,而且也是她责任心的表现。她为编辑出版丛书做出了最大努力,无愧于业内赞誉的“期货第一编(辑)”的称号。

我不是英语科班出身。对我来说,一边工作,一边翻译,确是一个痛苦的历练过程。刘老师的指导和鼓励给我坚持不懈的力量。现在回头看看这些翻译和编辑修改的原始书稿,从密密麻麻的脚注,到长达数百页的正文和附录的修改,到著作的出版风格、开本、精装、纸质、封面设计、色彩搭配等个方面的确定,无不渗透着编辑的汗水和心血。

我的处女作《汤姆期货文集》(2000年出版)是一部题材广泛、专业性强、内涵很深、涉及美国农业政策和期货业务的专著。依鄙人肤浅的水平,百分之百地按照原意翻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刘老师发现了书稿中存在的多处毛病,并耐心地用红笔在书稿上密密麻麻地标注了数百处疑问及修改意见,为我初涉翻译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期货交易经济学》(2004年出版)是美国第一部关于农产品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的深入浅出的教科书,是一部由市场理论与交易实践相结合、指导交易者如何赚钱、明白赚钱道理的实战书,是一部体现实事求是、遵循市场规律、精益求精的经典书,更是一部期货经济学的圣经。在完成《期货交易经济学》翻译之后,按照刘瑞思老师的建议,我为该书各个章节提出了译者提要和思考题,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思考。该书已数次再版印刷,受到证券、期货、投资、银行等金融行业以及各大专院校的读者欢迎,是一本行业畅销书。

2005930日,《利奥·梅拉梅德论市场》(中译本)首发式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未来大厦国际会议厅举行,世界金融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来到这里发表精彩演讲。我们邀请出版社刘老师出席。该书是梅拉梅德成为世界金融之父坎坷历程的见证,汇集了梅拉梅德30年来投身金融期货革命写下的近40篇颇具代表性的演讲文稿和精粹论文,展现了梅拉梅德的演讲风采和大家风范。此时,我的专业技能已经成熟,翻译水平在业内首屈一指,常常得到刘老师的褒奖。她告诉我,书稿改的地方很少,校对和审稿非常顺利。那年,我在《利奥·梅拉梅德论市场》一书的后记中致谢刘瑞思主任、以及其他同志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也感谢出版社的陈冰、樊闽及其他有关领导和同志的支持。那一年,他们已经为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市场研究丛书操劳8年了。

从标点符号的应用、脚注的翻译方法,到长句难句的分解,尽可能表达作者的原意,以及日复一日地坚守,直到构筑成一部部数百页的艺术作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我完成了一只利用业余时间初涉翻译的“菜鸟”向成熟的“期货第一翻(译)”的历练。回顾一部部书稿,从过去到现在,编辑修改的红色笔迹越来越少,翻译技能日趋成熟。我顿悟: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同时,我感仰身边给予正能量以及帮助和支持我的所有人……

郑州商品交易所和财经出版社虽然建立时间不同,然而,它们都经历了创业、发展和飞跃的阶段。期间有低谷、失望及痛苦,也有巅峰、自豪及喜悦。出版社建社60年,弹指一挥间。郑州商品交易所携手出版社20年,转瞬即逝。我们期望着下一个60年和20年。

因缘,即缘分;圆梦,即如愿;感仰,即感恩……

 

 

 

                    

 

 

 

 

 

 

 

 

 

 

 

 

 

 

 

 

                       (作者系郑州商品交易所原总裁助理兼研究发展部部长)

 

 



* 原载“根深叶茂 事业长青——纪念财经出版社成立60周年”,ISBN 978-7-5095-6885-9)。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期货博物馆 电话:1383856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