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国内资讯

三十年铸就的“期货精神”

来源: 日期:2020/12/6 21:20:59 浏览次数:

 

三十年前,郑州市场应运而生、不辱使命;三十年来,它引领行业,勇于担当;不畏艰难,探索进取,成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面旗帜、享誉国内外的期货业领跑者。三十年激荡岁月铸就的“期货精神”,凝聚着郑州人的使命感,具有示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期货精神”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监管机构的指导、市场参与者的支持以及郑州人的努力共同铸就。

一、“期货精神”的使命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发生了春夏之交的动乱,粮食流通领域也处在治理整顿之中。国外和坊间议论纷纷,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停下来了;中国原来打算成立期货市场的传闻,因政治事件可能被搁置。然而,就在30年前的1012日,在国人和国际社会迷惑不解的时候,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郑州西南郊嵩山南路、一家不起眼的宾馆正式开业了。这一消息迅速传播到海内外,引发了举世瞩目的轰动,不仅消除了国人的疑虑,而且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在国际上,不只是商业界,而且欧洲的记者、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都很关注郑州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国际上认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建立,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停止,并把它的建立视作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内媒体多数报道认为,这是继续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整顿和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一个尝试。不只是成交了多少粮油,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粮油流通体制改革。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关头,郑州市场应运而生、不辱使命,承担了开创社会主义期货市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些场景画面和重要意义,20181113日,在国家博物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以及2019924日,在北京展览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等国家级庆祝活动中都有高度赞誉和介绍、以及引人注目的体现和展示。

二、“期货精神”的示范性

作为国家第一个期货市场试点单位,郑州市场不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还在于它带了一个好头,为后来者铺平了一条正确地发展期货市场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在别人争相跟进的时候,郑州市场更加努力,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许多“招数”“一直被模仿,很难被超越”,尤其是以下几个案例,被公认为是对我国期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的、正确引导行业发展的范例。例如,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期货市场试点单位,制定、并成功实施了第一部引入期货交易机制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交易管理暂行规则和细则》。19901012日,成交了第一笔交割期6个月以内的“标准合约”。1991322日,成交了第一笔交割期超过6个月的“标准合约”。19921017日,制订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规则,19933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文[1993]98号文同意试行。1993528日,推出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期货交易,同时开启国内第一套电子化期货交易系统。199481日,实施新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地方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试行)》。1994528日,创办的我国第一份期货业报纸《期货导报》试刊。1995619日,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加入 “国际期权协会”(IOMA)的会员。19976月,期货业第一套“期货市场系列研究丛书”出版。1997111日,率先实行了仓单通用和电子仓单计算机管理,改变了“买方不能选择交割地” 的国际惯例,解决了“买方多库提货”的困难,被誉为商品期货交割方式的革命,国际期货交割专家认为这是“对世界期货业做出了新贡献”,而差价交割方式则被美国期货专家评价为“走在了世界期货市场的前面”。2002731日,第一个启动集研究、开发、宣传、推介、普及、教育、专业培训、实际操作为一体的全方位系列化的“期权培训工程”等……郑州市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掀起“批发市场热”、“期货热”和“期权热”,对我国期货市场建设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特征的历史范例,像遗传基因一样,激励后来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上而行。

三、“期货精神”的探索性

“期货精神”的探索性主要体现在国际期货市场理论的发展者、全球应用电子交易的先行者、商品期货交割惯例的创新者以及商品期货风险管理的探索者等方面。

(一)国际期货市场理论的发展者

国际期货市场理论认为,发达的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发展的高级形式。从现货市场到远期市场,最终到期货市场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一场进化,而不是一场革命。国内一些专家也曾认为,中国期货市场只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金融中心兴建和发展。然而,郑州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上述理论做了全新的补充和完善。郑州地处中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尚属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全国现货市场尚不健全和发达的大环境下,一个期货市场在中原地区迅速崛起,充分说明,期货市场不一定非要在发达的现货市场基础上起步,只要具备基本的市场条件,现货市场不发达同样可以进行期货市场试点,而且期货市场的发展还会促进现货市场的发展。另辟蹊径的我国期货市场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期货市场发展的独特道路,仅用二、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由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目标任务。它既不是一场进化、也不是一场革命,而是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自上而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的。其成功经验,不仅补充和丰富了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理论,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建立和发展期货市场提供了全新模式。

(二)全球应用电子交易的先行者

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主流交易方式是传统的手势交易方式。而电子化交易方式尚未流行起来。传统交易方式气氛热烈、公开性好,信息量大。然而,传统的手势交易方式,在我国法制尚不完善,合同履约率较低的情况下,较难适应中国的国情。而电子交易方式不仅代表未来发展方向,而且交易效率较高。缺憾是电子交易方式当时还不很成熟,对技术要求也较高。所以,有人建议采用美国传统的手势交易方式,包括原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公共董事邓怡乐、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副总裁威廉·格罗斯曼等都持这种观点。我们经过大量调研,认真思考,权衡利弊,力排众议,最终选择采用国际上最新的电脑撮合的交易方式。郑州市场与中科院共同开发了第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复数约定价格制的期货交易软件系统。现在看来,我们当时选择电子化交易方式,应该说是承担了有可能失败的风险,但走对了路。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市场监管部主任、现依利诺斯理工大学商学院主任迈克尔·戈勒姆(Michael Gorham)教授在其《电子化交易所:从交易池向计算机的全球转变》一书中,把郑州市场誉为电子化交易的先行者。实践证明,电子化交易方式,对其他相继成立的交易所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不仅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的交易方式,而且引导我国期货交易所采用现代技术、以较高起点融入到全球期货市场发展的潮流中。

(三)商品期货交割惯例的创新者

交割是商品期货市场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在推出期货交易的早期,我国铁路运力较为紧张,不利于顺畅开展期货交割业务。如果交割环节出现危机的话,那么必将对期货交易产生不利影响。面对当时的现状,我们结合国情,制订、并实践了差价交割制度。差价交割是指交易所按相对应方持仓合约价格进行平仓,未能实现仓单交割的一方,负担由交易所提供的现货市场价格(郑州和主要批发市场前一旬的平均价格水平)与对方所持合约价格的亏损差额,同时按对方合约总值的一定比例支付仓储等费用。制订差价交割制度的初衷是,一方面,它更有利于套期保值者积极参与期货交易。套保者可以采用差价交割的方式,得到仓储等费用与现货差额这两部分相对固定的赔偿,弥补交割延误而造成的违约损失。另一方面,该项规定不仅减缓了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对期货交割产生的压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期货实物交割的承载力。美国期货专家认为,差价交割走在了世界期货市场的前面。另外,在仓单管理方面,我们创新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使用纸质仓单凭证的交割方法,逐步取消了繁琐的手写签注的纸质仓单,不仅实现了电子仓单(即无纸化仓单)管理,而且实现了仓单在不同交割仓库之间的通用,从而大大促进了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展。据我们所知,这是全球最早实现仓单无纸化交割的案例。这种商品期货交割方式的革命,国际期货交割专家认为:“对世界期货业做出了新贡献。”

(四)商品期货风险管理的探索者

郑州市场很早就意识到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持久性。在1993年一推出期货交易后就根据期货交易运行实践,不断修订和完善风险管理规则规定,堵塞风险漏洞。例如,最初我们尝试采用商品的当日收盘价作为收市后的结算价。后来用当日所有成交合约的加权平均价作为结算价,直到现在采用当日成交合约价格按成交量的加权平均价进行盈亏结算。又如,强制平仓顺序从分会员、按保证金负数绝对值、由大到小、以市价进行强平,到现在的“四级分配”的强制减仓的办法和程序(见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另外,在国内一些交易所之间展开盲目追求交易量的恶性竞争中,不少企图操纵市场的大户,曾以增加交易量为借口,建议我们把放大交易量放在重要位置,我们没有听之任之;针对市场发展早期出现的多空双方在交割月重仓对峙、打“交割月仗”的现象,我们规定了自动减仓和阶梯限仓制度;我们探索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把期货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例如,能不能单边调整保证金比例;是扩大价幅限制、还是缩小价幅限制;当市场连续出现停板的时候,怎样调整价幅限制,调整多少,调整几个;是采取单一措施、还是综合措施化解风险。我们还探索了最小下单量,合约基准价公布、追加保证金、单边追加保证金、持仓保证金、交割保证金、停止开新仓、开仓限制、调查资金来源、限制持仓、不同的阶梯限仓、实物交割量等制度的制订、调整及其效果验证,尤其是在市场达到涨跌停板、或者出现单边无报价情况的时候,我们化解了客户和经纪公司苦于无法认亏出局、眼睁睁看着赔干输净、最后直接危及到交易所的财务安全性的风险事故。郑州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经历了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是不断试错和探索的结果,凝聚着30年来的宝贵经验和有益教训,是我国期货市场历史研究的丰富宝库。

四、“期货精神”的创造性

 “期货精神”的创造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公认的郑州规则”、“新型的郑州合约”、“独特的郑州模式”以及响亮的“郑州价格”等方面。

(一)公认的“郑州规则”

研究表明(详见中国期货博物馆网址:http://www.zgqhbwg.com/html/gnzx/471.html),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规则、1993年期货交易规则和现行规则体系等三个里程碑,一脉相承地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独特性和代表性的郑州市场规则系统,不仅是期货行业的范本,而且在期货市场发展历史上史无前例。郑州市场用30年的激荡岁月,构筑了我国“由现货交易起步,引进期货机制,向期货市场发展”的、最具完整性的“郑州规则”体系。

(二)新型的“郑州合约”

199010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当日,中国粮食贸易公司与驻马店地区议价粮油公司达成的第一笔交易是我国最早的标准合约。199132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第一份远期合约是交割期超过6个月的标准合约。1993528日,郑州市场推出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标准化期货合约随之诞生。研究表明(详见“标准合约简论”,《中国期货杂志》,2020年第4期,第55-61页,或参见中国期货博物馆网址:www.zgqhbwg.com),实际上,郑州市场走出了一条从标准合约,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期货合约、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合约发展路径。

(三)独特的“郑州模式”

郑州市场首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有机结合、相互配套的市场运作机制,被国内外专家称作郑州模式。在当时国内大批量农产品运输不畅、信息不灵、地区差价较大的情况下,期、现结合的郑州模式尤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践证明,郑州模式是一套成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发展模式。美国斯坦福大学粮食研究所的专家认为,郑州模式是继芝加哥模式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模式,适合于市场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国家,同时也适合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期货的小品种交易。“郑州模式”曾被波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期货市场所借鉴。现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郑州市场建立了期货交易延伸服务平台——综合业务平台、以及“保险+期货”等众多服务实体经济的项目,它们将为探索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更好的方式。

(四)响亮的“郑州价格”

在期货市场发展初期,郑州市场在期货、现货结合运作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价格体系,被称为郑州价格。郑州价格是一个集期货价格、现货价格于一体,既能反映商品现货价格总体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又能反映商品市场未来价格走势,期、现货价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较完整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郑州价格每日通过彭博、路透、万得等知名资讯系统向全球发送,对世界经济脉动的影响越来越强劲。在创立和实践30年的基础上,郑州市场有能力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成为全球重要的定价中心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期货精神”是郑州市场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促进郑州市场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它奠定了郑州人实现开创期货大业的根基。像中原人一样,郑州人不仅拥有纯朴、厚德、博大和包容的情怀,而且勤劳智慧、坚忍不拔,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奋进。

回顾和总结郑州市场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基本的成功经验有很多,然而,归根结底来说,一是坚持走发展社会主义期货市场的道路,全心全意为实体经济服务。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坚持规范发展,不断探索创新。

展望未来,美好画卷呈现在眼前,更加激起郑州人的逐梦豪情。作为亲历者,致敬每一个郑州市场大家庭中的成员。让我们以30年铸就的“期货精神”,担当起“让实体看见方向、助经济稳健运行”的使命,加快实现“四个转型”的步伐、聚焦“八项举措”、落实“八项保障”,守正不移、敢于创新,为把郑州市场建设成为“领先行业的风险管理平台、享誉世界的商品定价中心”而顽强拼搏,砥砺奋进!

 

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图片

上一篇:邓怡乐寄语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期货博物馆 电话:1383856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