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国内资讯

标准合约简论(下)

来源: 日期:2020/5/14 18:00:56 浏览次数:

四、标准合约具有双重性辨析

既然322合约是介于标准化与非标准化之间的、具有双重性的合约,那么,为什么近30年后将当初的远期合约认定为标准合约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借鉴美国期货市场早期的发展历史,使标准化程度被有所忽视

19世纪兴起的传统期货交易是由远期现货交易发展而来的。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1848年成立10年后,一种叫做“即将到货”的远期合约已经发展起来,它来自于18世纪在欧洲就已经广泛使用的“即将到货”合约。当时(1848-1858年),CBOT基本上是远期合约市场。1859年,“即将到货”合约在用于谷物实际买卖的同时,已经成为交易和投机的对象。1868年前后,CBOT的期货合约实现了标准化。1873年,CBOT进一步规定了交易时间,传统期货交易逐渐走向现代期货市场(见附图2美国期货市场发展史示意图)。因此,美国期货市场的产生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经历了由现货交易,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及期货交易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最初阶段的发展基本上是一场进化,而不是一场革命。相比较而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模式有别于100多年前美国的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期货市场的时候,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推动而产生的,是一场改革创新运动。由于研究并借鉴了美国传统的现货、即期、远期及期货的发展历史,致使322合约原本的标准化程度被有所忽视。我们简单地认为,只有像美国当代的标准化合约,才是期货合约。而实际上,CBOT早期的期货合约,并不比322合约更标准化。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标准化是从最原始的标准化开始的。他们起步于把半蒲式耳计量单位改成统一使用蒲式耳计量。1855年,交易所确定,玉米籽粒的标准合约重量为56磅,小麦为60磅。之后,他们把包装统一改为散装,把仓单等级的协商从只能看样品交易统一改为看行情报价交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的远期合约,或许比CBOT早期的期货合约标准化程度更高。

(二)以标准合约起步发展期货交易,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由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现货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也不发达。所以,我们结合国情,借鉴了美国发展期货市场的历史经验,制订了“立足现货市场,大力发展有保障的远期合同,引进期货机制,改造远期合同,改造现货批发市场,创造条件,积累经验,逐步向期货市场过渡”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以现货远期合约起步,逐步发展期货合约。当时认为,远期交易是向期货交易发展的基础。远期合约一出现,就离期货交易更近了。所以,当时把322合约称为第一份远期合约、而不是标准合约。现在看来,实际上,按照远期合约、期货合约的基本概念、以及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交易暂行规则和细则对比分析,自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始,其成交的合约就是标准合约,根本不是无组织的、由交易商私下协议的、无标准可循的传统远期合约。我们实际上走的是以标准合约起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见附图3中国期货合约发展史示意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建立,只能搞叫做远期合约的标准合约

19891992年,十四大之前,当时我国正处在继续改革的困扰和争论中,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对发展市场经济存在争议的环境中,搞期货市场自然很难行得通。实际上,1987年国务院就决定组建粮食批发市场。其最初的设想是,“一方面要按照市场调节、价值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的干预和指导,平抑物价”。当初,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引入新型的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交易制度没有先例。我们最担心的是政策问题。社会主义国家能搞期货市场吗?我国改革开放是否继续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否则的话,建成的市场将面临关停。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产物,其计划性体现在,一是由国家批准开办。二是经批准才能进场交易。三是买方进场交易必须持有国家下达的配额指标。四是市场价格的上、下限以及价幅由国家指定。所有这些改革开放的政策条件都决定了发展期货市场不仅存在着政治风险,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郑州粮油期货批发市场课题组从研究期货起步,终于建立粮食批发市场,从期货合约的研究和设计,终于叫做具有标准化合约性质的远期合约。

(四)用远期合约替代标准合约,淡化国家是否准许期货投机的问题

之所以叫做第一份远期合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我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投机是一个贬义词。在观念上,投机一直与投机倒把相联系。在民间,投机有不务正业之嫌。还有人把期货投机与赌博相关联。然而,“投机”在期货市场上绝非贬义词,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交易方式。因此,受投机倒把观念的影响,即使当时搞了粮食批发(期货),也没人敢公开投机交易。更有甚者,如果允许转让未到期合约,还可能被视为变相投机倒把,被扣上搞资本主义的帽子。如果一步到位搞期货交易的话,那么,投机倒把是犯罪,期货投机又该咋定罪。国家政策允许企业(尤其是国企)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期货投机吗?怎样划分投机的“润滑剂”作用与投机倒把的犯罪行为?谁愿意当投机商?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直到1993年初,我们还在请示中央政府“准许国内登记注册的企业参加郑州粮油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交易活动,承认风险投资损益的合法性。期货交易不受原经营范围限制。准许郑州粮油商品交易所会员开展经纪业务。准许我国公民通过经纪行在交易所进行风险投资活动。”人们对投机的疑虑和畏惧可见一斑。在此情况下,“规则和细则”只能隐晦地用合约转让、标准化合约、非标准化合约、或是远期合约等表示其中的期货涵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确定的既定发展目标是由现货交易起步、逐步向期货交易过渡的原因。

(五)六个月以上的合约是远期合约并不限定322合约只是远期合约

关于六个月以上的合约为远期合约的规定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从现在的视角分析,我们并不认为322合约仅仅就是远期合约的概念。322合约称之为远期合约,主要依据是规则规定。交易管理细则(暂行)第三十条规定,六个月(含六个月)以内的合同为现货合同。六个月以上、十二个月(含十二个月)以内的合同为远期合同。尽管采用这种交割时间段界定远期合约在市场运作实践中简单易行,但是,它并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项规定,仅就交割期长短,并不能限定322合约只是远期合约。自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市交易之日起,其成交的现货合约中就有远期合约,而远期合约中就包含有既有远期合约性质、又有一定标准化程度的标准合约。

五、标准合约的意义及其评估

(一)标准合约的概念和实践丰富了期货市场理论

期货市场的理论观点认为,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远期合约,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是,理论文献都没有对合约条款内容和标准化程度做出明确定义。尤其是在现实中,尽管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分辨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代衍生品层出不穷的复杂情况下。而标准合约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成功发展期货合约的路径。标准合约没有按照当代国际期货合约的标准化模式一步到位推出期货交易,而是循序渐进,在对合约进行标准化规定、但并没有完全固定合约条款的同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例如允许合约转让、实行合约保证金制度、市场本身不参与交易、进场交易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批准等。标准合约的概念诠释了理论上尚未明确结论的、有关远期合约与期货合约的模糊界限部分,丰富了“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远期合约”的理论,也为国际上发展期货合约提供了全新模式。事实表明,提出标准合约的概念是实事求是的,不仅符合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二)标准合约是我国最早的期货合约的组成部分

标准合约产生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因而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具有远期合约性质的期货合约雏形、又是具有期货合约性质的远期合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尽管还不具备交易标准化期货合约的条件,但是,我们全方位地对合约条款进行标准化,以标准合约的形式,为开展真正意义的期货交易创造了条件。实际上,标准合约与标准化期货合约的主要差别,仅在于合约条款内容是否固定化。也就是说,对标准合约的合约条款进行标准化之后,其内容并未固定化。例如,合约单位、标的质量、交割地点等合约条款都具有类似于期货合约的标准化的具体规定,只是没有统一固定,不同的合约仍可通过协商确定合约条款内容。尽管当时的市场环境并不适应期货交易,但是,标准合约与期货合约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规则和细则”还为其安排了期货交易的机制和制度,使得标准合约仅距期货交易一步之遥。鉴于郑商所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期货市场试点单位,最早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交易规则中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明确规定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非标准化合约和标准化合约的集中交易场所,因此,以322合约为标志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交合约当然是我国最早的、具有期货交易性质的标准合约,也是培育和发展我国标准化期货合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标准合约为推出标准化期货交易奠定了基础

“规则和细则”除了对基本的合约条款(包括上市品种、交易单位、交易方式、合约转让等)做出规定外,还在交割和运输、以及结算和风控等方面按照期货交易惯例做了规定。例如,标准合约实行交货定点制。自郑州市场开业之始,场内每宗交易,均分别确定了交货点,并由市场统一代客户向铁路运输部门申报运输计划,铁路运输部门给予优先安排,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固定交货点创造了条件。标准合约实行交易保证金制度。场内每笔交易,一旦成交签约,交易双方必须依法交纳保证金,并经市场法规部门监证,强化了履约机制,提高了市场信誉。因此,以322合约为代表的标准合约与传统远期合约的区别是明显的。实际上,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远期合约了。它既是具有标准合约条款的标准合约,也是具有一定程度标准化的标准合约。因此,与其说是远期合约,倒不如说是标准合约。简言之,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期货交易机制下、交易的是由市场统一制定的、具有一定标准化程度的标准合约,为我们研究、开发和推出真正意义的电子化、标准化的期货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首笔标准合约成交时间可提前至1012

322标准合约是在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期货市场的探索中,自主创新开发和成功运行的。在199010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当日、中国粮食贸易公司与驻马店地区议价粮油公司达成的第一笔交易或将成为第一份标准合约。根据19901021日的报道,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副总裁、兼亚太办事处主任格罗斯曼对商务周刊(Business Weekly)记者说,“这个市场(指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不是批发市场,而是远期市场。”“这个市场只有一个方面与期货市场不同,那就是合约、运输和交割日不是标准化的。”他还说,“非标准化根本不是主要问题。”自19901012日开业当日成交的第一笔合约起,交割期六个月以内的标准合约(包括现货合约及远期合约)即告诞生,随后逐步发展到交割期超过六个月的标准合约。322合约是交割期超过六个月的标准合约的标志。从性质上说,322合同与其之前和之后成交的合约一样,都是标准合约。不同之处,一是其交割期限延长。这意味着,一些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市场信号对粮食供求关系进行预测,进而防止由于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冲击。二是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进一步显现。三是合约转让潜在需求已经发生。因此,无论外部条件如何,322合约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基本满足了期货交易的需要,更接近标准化期货合约的范畴。

(五)标准合约是期货合约发展史上的首个里程碑

郑商所的标准合约发展路径是我国期货合约发展的缩影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从标准合约(包括现货合约、远期合约和非标准化合约),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的过程(见附图3中国期货合约发展史示意图)。这是一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期货合约不能一步到位的国情,我国期货市场的仁人志士另辟蹊径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标准合约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期货合约不一定非要完全具备条件再发展。只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条件,即使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在现货批发市场起步的基础上,就可以先行发展标准合约,启动期货市场试点。在条件成熟时,一举推出标准化期货交易。

(完)

中国期货博物馆研究室

附图1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第一份远期合同

 

    附图2 美国期货市场发展史示意图

说明

1848CBOT成立后的10年里交易少量的远期合约,而1858年至1868年的10年里,是远期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过渡的10年。交易的是未标准化的期货合约(标准化程度不高)。1868CBOT开始交易标准化期货合约,而到1873年才规定了集中交易的时间,期货合约还在不断地提高标准化程度。自然生长的标准化期货合约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且没有明确的时间点表面合约性质发生了转变。

 

    附图3 中国期货合约发展史示意图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期货博物馆 电话:1383856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