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断严格规定使外国高频期货交易商面临困境 随着成本飙升,中国高频期货交易员发现,算法策略的可行性正面临压力。
其中一些是由知名外国公司设立的货物贸易公司,以逃避对海外投资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限制,多年来一直在监管的灰色地带经营。
他们通过先进的算法赚取了巨额回报,这些算法使他们能够在眨眼之间执行大量交易。
行业专家估计,2019年中国期货市场高频交易产生的总利润约为50亿元人民币(9.132亿新元),其中约60%被外国公司拿走。
这些回报得益于低成本,而低成本正日益成为历史。
过去两年实施的政策不仅剥夺了高频交易员从期货公司获得佣金回扣的资格,而且还允许期货交易所根据提交和取消的订单数量收取额外费用,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总体成本。
“我们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家外资控股的高频交易公司的一名员工最近告诉财新网。“交易成本飙升,所有高频交易策略都失去了优势。”这位知情人士说,裁员可能迫在眉睫。
为了让自己处于更稳固的监管基础上,一些外国高频交易商寻求在中国注册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但只有一个成功了,而且注册后来被撤销了。
“我们强烈支持一种培育好企业、遏制坏苹果的监管方式,”这家外资企业的员工表示。“但在实施方面,我们可能需要更清楚地知道会发生什么。”
成本上升
今年年初,期货交易所发布了向期货公司返还佣金的新规定。根据这些规定,被视为由程序交易员(依赖计算机程序执行交易的投资者)执行的交易将不再获得回扣。
这些规定更新了一项政策,即期货交易所将收取的部分费用返还给期货公司。然后,这些公司将部分回扣转给客户,其中包括新规则生效前的高频交易员。
该政策最初是作为帮助期货公司应对经营困难的一项临时措施推出的,后来被保留下来,以激发市场活力。
高频交易员曾经是退税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华泰期货研究人员在1月份写道,高频期货交易员的策略包括提交和取消大量订单,因此他们对交易费用规则的变化非常敏感。
一位高频交易员对财新网表示,某些类型交易的成本现在高出了10倍。
多位高频交易员告诉财新网,根据新规,他们的策略在中国期货市场不再有效。
一家有欧洲背景的机构的高频交易员告诉财新网,拥有一流工具和策略的领先机构仍能赚钱,尽管远不如以前那么多,而中等规模的交易员可能会完全退出这个游戏。
这位交易员说,如果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公司可能会在印度等其他地方寻找高频交易的机会。
最新的规则变化并不是第一次损害中国高频期货交易商的利润和策略的监管举措。
2022年8月,期货交易所开始对某些期货和期权交易者征收额外费用,这些交易者的订单提交和取消以及报价请求的总数超过了特定的阈值。在计算费用时,同一交易员控制的不同账户被视为一个实体。
然后,在去年11月,几家交易所对交易最活跃的合约实施了每日交易限制。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影响了高频交易员,也影响了期货公司和交易所,因为期货市场的整体交易量可能有所下降。但他们表示,从长期来看,这将使那些过度依赖高频客户的公司退出市场,并带来一个更稳定的市场。
有利可图的业务
对于投资中国期货市场的海外机构来说,合规途径包括交易数量有限的经批准大宗商品(如原油和铁矿石)合约,或者成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从而允许它们交易数十种大宗商品和金融期货及期权。
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准入,同时又不用担心成为QFII,一些知名的外国高频交易商已在中国成立了商品交易公司。但它们不透明的做法引发了担忧。
国家税务总局的两名官员于2023年2月发表了一篇论文,揭示了一家离岸高频投资机构设立的贸易公司如何能够为其数十亿元的投资回报缴纳最低的税款。
报纸只称该公司为Y工业公司。知情人士向财新网透露,Y实业实际上是全球知名高频交易公司Jump Trading Group旗下的贸易公司悦申实业(上海)(Yue Shen Industrial (Shanghai))。沈悦(Yue Shen)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活跃交易员。
该报称,Y实业注册为批发商,但其发票显示,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的交易量远远超过涉及实物商品的交易量。
该文件显示,该公司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报告了24亿元和27亿元的投资收益,但这两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仅为5980万元和3370万元。
同时,这两年不仅没有缴纳增值税,还分别在2020年和2022年获得了3190万元和2.4亿元的增值税退税。
该报称,由于该公司交易的许多期货合约不是通过货物交割结算的,因此该公司对其交易零增值税,而其收到的退税是向海外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结果。
作者说,将在华投资所得利润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形式转移到海外实体意味着中国实际上错过了企业所得税收入,并补充说,尽管这种做法符合政策和法规的规定,但其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他们还呼吁统一对期货交易征税,无论是否涉及商品交割。 税务官员对悦申税务档案的审查,加剧了围绕外资背景高频交易员的现有争议。 其他投资者指责高频交易员在扩大交易量的同时,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因为高频交易员通常会取消他们提交的一些订单,这是他们策略的一部分。 失败的转换 在监管机构和公众监督的压力下,一些外国高频交易商试图在中国开设私人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部分原因是,随着更严格的监管限制了它们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所能获得的利润,它们或许能够找到代表客户管理投资组合的新机会。 但交易员们的转型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AMAC)注册为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只有一家境外高频机构支持的公司——欧拓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但由于该公司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注册任何基金产品,该公司2021年的注册在大约一年半后被撤销。 该公司与荷兰高频交易商Optiver (Optiver (Shanghai) Trading的所有者)有关联。 与Yue Shen类似,Optiver (Shanghai)是一家以交易实物商品为幌子的高频交易商。 Optiver (Shanghai)成立于2012年,向海通期货支付了1.09亿元佣金。2015年,期货经纪佣金收入约占后者当年收入的5%。 知情人士向财新网透露,Optiver Private Fund Management曾试图推出一款私募基金产品,但该产品由Optiver自己出资。换句话说,这位交易员试图继续在中国经营自营业务,而不是筹集他人的资金来管理。 上海耀望律师事务所联席主管、中国基金业协会国际合伙人委员会前顾问(Shanghai Yaowang Law Offices and a former advisor to the AMAC’s International Partners Committee)杨美乐(Melody Yang)说,私募基金如果不进行外部融资,就不符合监管定义。 另外两家由外国高频交易商支持的公司也向中国基金业协会申请注册为私人基金管理公司。它们背后的外国机构是Jump Trading和总部位于美国的量化交易公司Hudson River Trading。这两项申请都于去年11月被终止。 AMAC没有透露终止协议的原因。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是因为Optiver未能推出符合规定的产品,给中国监管机构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我们目前似乎陷入僵局,因为当以贸易公司为幌子的高频交易商试图遵守规则时,他们发现自己被困住了,"该机构具有欧洲背景的消息人士称。 该消息人士称,一家领先的外国机构支持的高频期货交易商在中国成立了一个团队,专注于现货交易,以遵守监管规定。 但据消息人士称,该交易商担心,有一天可能会出现突然的监管变化,它将对之前在灰色地带进行的交易负责。 ——《财新》全球( CAIXIN GLOB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