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课题研究和试点工作任务,从4月份开始,工作小组收集编印大量期货市场资料,到香港考察期货市场,邀请国外期货专家讲学、咨询,到广东、湖北、四川、吉林、河南等地调研。4月15至16日,6月27至29日,工作小组两次召开由商业部、体改委、国研中心、地方政府领导和研究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胡平、高尚全、孙尚清同志参加了第二次座谈会,经过大家充分发言讨论,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个发展,两个改造”的期货市场方案设计思路,即立足现货批发,大力发展有保障的远期合同,运用期货交易机制,改造远期合同,改造现货批发市场,创造条件,积累经验,逐步发展期货交易。在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在河南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河南省体改、研究、商业、粮食、外贸和大学等机构迅速行动起来,成立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拨付研究经费,参加北京组织的培训学习和座谈会等。6月25日,郑州粮油期货市场课题组(下称课题组)向工作小组提交了《关于在郑州建立小麦期货市场的初步构思》(图片2)。8月13日又提交了《郑州粮油期货交易所试点实施方案》(图片3)。
开展期货交易研究是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批示进行的。当时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工作小组和地方省市都是从学习借鉴国外期货市场起步,为尽早推出期货交易试点而努力的。在试点起步方面,考虑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其的观点和思路现在看来都十分稳妥可行。在我写这篇文章时,重温了他们留下的材料和记录,对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发展而学习先进的决心和能力,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担当精神,心无旁骛,不计名利的不懈追求精神深深感动。对他们决策的前瞻性,视野的广阔和知识的渊博感到钦佩。
适应形势变化,引入期货机制改造现货市场成为共识
1988年,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指数在经济高速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高点,8月份全国甚至出现了抢购风潮。为了控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为稳定粮食价格,9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粮食管理,稳定粮食市场的决定(图片4),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逐步建立粮食批发市场,有秩序地组织市场调节”。建立粮食批发市场,上升到了国家高度。
工作小组敏锐地观察到形势的变化,一方面继续为开展期货市场试点而努力,一方面深入研究基本国情和面临的形势变化,希望探索一条能为改革和整顿经济出力的路子。10月5日至8日,国研中心邀请美国期货专家到北京讲授期货市场知识和专题咨询,河南、河北、湖北和吉林等省份的课题研究人员参加培训。培训后召开了座谈会,与会省份汇报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田源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要研究探索如何使期货市场和下一步的改革结合起来。今明两年主要是贯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试办期货市场就是对混乱秩序整顿的一种方式。10月21至30日,工作小组在郑州召开了全国首届期货市场培训班(图片5)。31日,国研中心和河南省领导召开抓紧筹建郑州粮油期货交易所座谈会,会议提出,请河南年底或1989年初到北京汇报一次,加快试点推进速度。当时与会的领导同志均已意识到1988年底推出期货交易试点的难度。
批发市场作为治理整顿和改革的措施提出后,市场在哪里建设,要建设的市场是什么模式?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当时可借鉴的东西是空白。郑州课题组按照工作小组第二次座谈会形成的“一个发展,两个改造”试点思路,提出了将两个市场结合组建的意见并积极开展研究。12月5日,课题组派员向工作小组汇报了两个市场结合组建的意见和工作思路。田源明确表示同意,要求尽快按照这个思路修改8月13日报送的试点方案,并按照10月底郑州会议商定的意见,尽快于1989年1月到北京汇报修改后的方案。1988年12月12日,课题组上报了《郑州粮油期货、批发市场试点组建方案》(图片6)。1989年1月16日,工作小组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试办农产品期货市场初步方案》,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建立期货市场是一次大胆尝试,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试办的期货市场只能是初级的”。1月27日,胡平部长主持河南省汇报座谈会,国研中心、体改委、农研中心、国家工商局、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领导参加,河南省秦科才副省长介绍了两个市场结合组建的研究情况,省商管委主任赵广田汇报了两个市场结合组建的具体方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天的认真讨论,与会同志一致同意在郑州组建“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和“郑州粮油期货交易所” ,并决定联合国家相关部委向国务院报批,商业部和河南省负责起草相关章程规则。3月,河南省政府邀请国外专家到郑州讲学咨询,5月派员赴美考察,6月郑州期货课题研究成果通过评定,7月郑州期货、批发市场结合组建方案获得工作小组批复(图片7),课题组开始起草批发市场章程、交易管理规则,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暨郑州粮油期货交易所筹建办公室(图片8)”。在胡平直接关心和何济海副部长的领导下,商业经济研究所吴硕研究员执笔起草在郑州建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报告,郑州课题组多次赴京参加报告起草、座谈交流和论证调研活动。7月27日至31日,胡平部长主持,国研中心、体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14个部委领导、商业部主要司局领导和河南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重点听取了吴硕的汇报,会议形成一致意见,确定联合向国务院上报《关于试办粮食中央批发市场的报告》。8月19日,河南省财经领导小组听取市场筹建情况的汇报,8月22日,河南省政府召开批发市场章程和交易规则座谈会。10月10日,国家9个部委联合向国务院呈报《关于试办粮食中央批发市场的报告》(图片9)。11月20日至24日商业部邀请美国专家讲学咨询。
1990年5月8日,李鹏同意试办郑州粮食中央批发市场,5月23日,李鹏正式签批报告,6月14日,李鹏在视察河南时正式宣布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图片10)以下简称郑州市场),6月25日,商业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召开建立郑州市场新闻发布会(图片11)。
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到为什么中国不能马上开办粮食期货交易所时,胡平部长强调“中国目前农业商品经济还不很发达,主要谷物实行合同定购和议购的“双轨制”价格,统一的国内粮食市场未形成,粮食商业企业多半仍承担政府行为,更不用说分解出从事期货交易的投机者,因而不完全具备开办期货交易所的条件”“从市场发展的历史看,不经过有组织的批发市场,粮食市场的组织化、规范化无从抓起,期货交易也无从出现。反之,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现货市场中存在的价格风险等问题,也难以完全解决,更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的需要。因此,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可先办粮食现货交易的批发市场,逐渐发展远期合同,将来有可能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和经济条件成熟的时候,逐渐引向期货市场”。7月27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等部门关于试办郑州市场的报告(图片12),明确指出试验期为3年。经过多方认真筹备,10月12日郑州市场顺利开业。
虽然没有一步到位直接建立郑州粮油期货交易所,但从郑州市场交易管理暂行规则和细则可以看出,它引入了包括会员制、集中竟价制、保证金制、价幅限制、集中结算制、信息发布制、履约保障和合同纠纷调解机制等期货交易机制,基本实现了工作小组和郑州课题组提出的试点目标。
而且,追溯现代期货交易所的起源,也是从中远期市场开端的。1991年2月22日,原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副总裁格罗斯曼在给河南省副省长秦科才的信件中曾说过,“CBOT在1848年建立时,只是一个现货远期粮食市场,不是期货市场。直到19世纪70年代早期才初步形成期货合同”。期货市场就像是一座工厂,投入的原料是各种信息和资金,产品是价格。郑州市场就其性质功能来说,和国外早期的期货交易所基本是一样的。它本质上是一个交易场所,一个交易平台,其产品是价格。1990年10月15日,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这样评论“开办粮食批发市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又一重要步骤,也是发展中国第一家期货市场的起点”
我国期货市场试点从批发市场起步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的结果,是早期期货市场探索者学习先进、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结果,是国家有关部委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大胆创新,把不可能变成现实,积极稳妥实践的结果,是中央和地方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结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中国期货交易的开端。”今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图片13),再次确认了这个史实。
郑州市场达到了试验目的,实现了试点目标
郑州市场开业运行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粮食、商业、供销、物资和金属同行、在校大学生、自由职业者等纷至沓来,视察指导的、考察调研的、学习取经的、开阔眼界的、开设市场的,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对这一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市场的顺利开业并成功运行,并没有让郑州市场人沾沾自喜,没有停下来歇歇脚喘喘气,始终不忘试点初心使命,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重新组建期货市场课题组,邀请国外期货专家担任顾问,郑州市场主任李经谋主持参加每次讨论,起草期货交易规则。1992年12月派人到美国学习考察,咨询规则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紧建设场地,成立机构,抽调人员,设计软件,购买设备,发展会员,开展培训,广泛宣传,马不停蹄,环环相扣,一件件事情去完成,一个个困难去克服。1993年5月28日,在国家规定的试验期内,郑州商品交易所顺利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并取得圆满成功。
过去,我们常说在郑州市场成功运行的基础上顺利推出了期货交易。郑州市场的成功之处有哪些方面?它达到试验目的了吗?实现试点目标了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一是它是个有形的、有组织、有限制、规范化的全国性交易市场,制定了一套交易规则,试验了部分期货交易机制。二是全体员工系统学习消化了国外的期货知识,培养了一批既懂现货又懂期货的交易、结算、技术人才,为郑州期货试点建立和规范运行打下基础。三是建立了一套现货价格信息发布机制,并在国内外、业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四是向全社会宣传普及了期货知识。五是为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改革开放形象,增进了国际交流。六是培养了一部分市场主体,使他们懂得了合同、远期合同、期货合约和期货市场知识,涵养了他们的契约精神。七是冲破了一些法律、政策和制度限制,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和期货制度做出积极贡献。八是打破了一些行业壁垒、条块分割,转变了一些人的思想观念。
不忘初心使命,利用市场,呵护市场,建设市场,发展市场
我国期货市场规模、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是今非昔比。新中国期货市场早期探索的领导者组织者田源说过一段话,我们一定要坚定发展期货市场的决心和信心,期货市场每上市一个品种,就能打通一个产业链,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与之相关的各色人等,都会关注它的价格走势,利用它的功能和作用。它就像是催化剂,会产生很多的商业模式,会有力促进交通设施、商品标准、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它就像是阳光,会将一切商业活动公开透明。它良好的发现和熨平价格功能,能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富有生机活力,更具有弹性和抗风险的能力,国外期货市场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各大经济体政治、经济、金融和产业政策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国内外的期货市场上得到反应。作为新一代期货市场建设者,要不忘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交易所的政治属性,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方向,扛牢把交易所建设成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重任,为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期货力量。宏观经济部门应利用期货市场功能,逐步建立和市场管理者、市场参与者的互动关系,缜密制定和审慎发布产业经济政策,管理好社会预期,搞好资源配置,引导生产消费,强壮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作为现代企业,应利用期货市场管理好风险,将企业做优做强持续经营。
和国外170多年的成熟期货市场相比,我国的期货市场仍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宏观部门、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各类投资者利用好期货市场就是对它的支持帮助和呵护,大家对其完善规则,开发品种,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任何关心和建议,都是它进一步发展和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新中国期货市场成长壮大增砖添瓦。
最后,我想用上世纪80年代中央办公厅在向领导同志报送《关于期货贸易的基本知识》时加注的编者按作为结束语:“当代商品经济(1987年,现在可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传统教科书所描述的范围。期货已成为投资和交易的重要手段。对期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正是对现代商品经济的再认识。期货市场是投机者的乐园,但不做期货,也是事实上的投机行为,这将使对投机的传统理解无法自圆其说。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在观念上给我们带来若干很有价值的启示。”
(中国期货博物馆)
始于2005年10月12日
源于期货发祥地郑州
精于研究培训及推广
It started on October 12, 2005
From the futures birthplace of Zhengzhou
Good at research training and promotion
中国期货博物馆感谢您的转发、分享与点赞
并请您关注公众号zgqhbwg 或登录
www.zgqhbw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