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陈列馆 
陈列馆

郑州价格成了粮食体系的风向标

来源: 日期:2019/4/23 22:47:32 浏览次数: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坐在市场经济的潮头上诞生和发展

 

“郑州价格”成了中国粮食体系的“风向标”

晚报记者  袁建龙

核心提示:

今年,已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的第19个年头了,作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家国家级规范化的粮食批发市场,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的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已成为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和载体,“郑州价格”以其成就和事实逐渐赢得了中国粮食市场价格“风向标”、“晴雨表”的美誉,有国内外新闻媒体还给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里程碑”、“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等评价。200212月,“郑州小麦”期货价格还被路透社列入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报价系统。

在郑州晚报创刊6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探寻她的建立和成长历程,记录她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做出的积极探索。但是作为中国众多粮食批发市场的其中一员,她怎么能够代表全国粮食供求关系的“风向标”、“晴雨表”,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谁来养活中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面对近几年采粮食生产滑坡、供求矛盾加剧这一比较严峻问题,粮食供给问题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预测,中国到2030年人口将达16亿,而由于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迅速,食物结构改变也加快,粮食需求将大幅度提高。而粮食供给潜力则不乐观。由此他预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粮食产量将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到2l世纪30年代,粮食缺口将为216亿吨——378亿吨。布朗警告说,届时全世界都无力养活中国。布朗的观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质疑和反对。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取决于许多变量——人口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化肥的价格等等。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盖尔-约翰逊分析指出,布朗的认识是错误的,但中国要为庞大的并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将会遇到困难。  

农业经济专家蔡防、林毅夫认为,布朗对中国粮食预测的过分悲观是站不住脚的。他们认为,中国有相当大的技术潜力,对任何可能的粮食短缺和高价格做出自己的反应,从而增加产量,这种观点得到国内的普遍认同。  

 

粮食流通由计划转向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决了过去长期面临的粮食供给短缺问题,粮食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市场调节的粮食也不断增多。但另一方面,粮食患多患少、价格也时高时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给生产和经营者带来很大风险。

如何建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使国家能够宏观调控粮食市场,又能使生产者和经营者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课题组,开展期货市场的课题研究,经过调查研究,确立了“先成立现货批发市场,再推出期货市场,最终促进中国粮食市场的流通的”主导思想。”

   1990年10月12,就在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要么走回头路,要么停滞不前的时候。经过理论的研讨和探索,我国第一个引进期货机制、规范化的国家级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拉开了我国现代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的序幕。在当时成了我国市场经济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它向世界传播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倒退,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因而,它的成立震动了世界,国内外主要媒体盛赞它是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里程碑”、“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据了解,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运行以来,各种现货粮油成交量一直稳居全国粮食批发市场之首,全国约一半以上的国家进口小麦和最低收购价小麦在这里进行交易。

作为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试点,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以开先河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无疑为搞活粮食流通,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郑州模式在国际期货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这不仅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郑州市粮食批发市场副总经理邱清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913月,我国第一份粮食远期合同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签订,这标志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向期货市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210月,我国第一部商品期货交易规则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诞生,199331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创办的我国第一家农产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开业,并于当年528日在全国首次推出农产品出规范化的期货交易,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实现了国家确定的“从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1993~2000年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现货、期货两种交易机制并存,这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被称为“郑州模式”。

19932000年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现货、期货两种交易机制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被称为“郑州模式”。“郑州模式”大大缩短了由现货市场向期货市场过渡的进程,同时促进了现货市场的规范发展,在国际期货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期货市场的成功模式,并被东欧、中亚和西非一些国家所借鉴。 

“郑州价格”:中国粮食市场的“风向标” 

19年来,作为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试点,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以促进粮食流通规范有序,在规范交易行为、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会员合法权益、有效回避交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形成的粮食市场价格,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调节供求、促进流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业界习惯称之为“郑州价格”,成为全国粮食市场的指导价格和粮食供求关系的“晴雨表”。

除竞价、协商交易外,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努力开拓出组合、预约、场际等多种交易方式,积极争取优先运输、优先贷款和减免部分税收等优惠政策,市场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辐射面不断扩大,真正形成了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国性大市场。19年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多次成功预测了我国粮食市场的重大走势和变动,为政府部门和粮油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2006920,经国家粮食局批准,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挂牌运行,成为国家集中竞价销售政策粮的重要平台之一。自200610月份开始,国家通过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场的网上交易系统定时集中销售临时存储粮,实现了场内和网上常年挂牌交易,促进了粮食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载体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粮价上涨较快的形势下,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作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工具和载体,有效发挥了国家稳定粮价、平抑粮油制成品价格的宏观调控职能。

十多年来,“郑州价格”曾多次成功预测我国粮食价格将出现转折点,特别是200212月,路透社将“郑州小麦”期货价格列入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报价系统,更凸显了郑州价格作为中国粮食价格“风向标”、“晴雨表”的作用。如今,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已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参考价格。一些国外贸易企业开始把郑州商品交易所相关品种期货价格作为同国内洽谈贸易的参考依据。

 

促进农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我省主要的农作物都是郑州商品交易所的上市品种,比如,小麦、棉花等,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为农业订单和企业经营“购买”了保险。这样,不论以后价格如何变动,农民收益和粮食企业的利润就有了基本保证,同时期货市场还对调整农业种植和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河南 “订单+期货”的模式,让上千万农民种植的优质小麦卖上了好价钱,“小麦期货”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南的延津县就是一个例子,该县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近60万亩,占全县麦播总面积的95%,全部由龙头企业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郑州小麦期货在引导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日益成为中国粮食生产和价格的避风港。

在初步形成以粮、棉、油、糖大宗农产品为主体、兼有工业品的综合性交易品种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推出更多的原材料、工业品、能源期货品种,加大对商品期货期权、商品指数期货的研究,最终把郑州商品交易所建设成为上市品种丰富、服务优质高效、功能发挥充分的现代化、综合性期货交易所。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成功运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使节、专家、学者到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参观、考察。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数十家世界著名新闻媒体对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做过专题报道。日本东京电视台负责人在采访后说,“通过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杰弗利•威廉斯教授等曾对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在1998年发表的《一个期货市场的崛起》的专题研究报告中,称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建立的为数不多的成功的农产品交易所”;日本关西农产品交易所、加拿大温尼伯期货交易所先后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结为友好交易所;1996年加入了“世界期权协会”,1997年参与创建了“世界期货协会”,从而同世界50多家交易所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创新为本,推动粮食体系的更高发展

                 

粮食行业虽然属于传统行业,但早在信息技术刚刚开始进入中国的1995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就已经利用信息技术为现代粮食流通服务。199512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我国粮食行业最早开展粮食电子商务, 1998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集诚信息网进一步扩张,联结了国内主要的区域性批发市场、粮食集团和大型粮库,为会员和粮食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并成功推出了网上交易。实现了“让粮食在网上流通”的目标,从场内集中竞价开始进入电子商务时代。

    200012月,集诚信息网更名为中华粮网。作为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典范,中华粮网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批发市场的优势,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经营企业和批发市场开辟“虚拟社区”,并实现了网上交易的日常化,网上交易的推行被认为是实现了“我国粮油现货交易方式的一场革命”。200112月,中国粮食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和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框架构建完成,标志着我国粮食电子商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现货市场规范化,到活跃的远期市场,最终到期货市场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的公论提出了挑战,被认为是实践上“暗示着对所谓公论的重大修正”;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关于建立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长效机制、重构粮食价格形成体系等重要观点和呼吁,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共鸣。

     2006年以来,与郑州粮食市场一起经历了10多年的风雨的郑州商品交易所,脱离出来,现在已经形成多品种活跃的新新局面,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200616日上市的白糖期货运行势头良好,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成交量屡创新高,已培育成为全国期货市场最为活跃的交易品种之一。20061218日,PTA精对苯二甲酸)期货成功上市,为郑商所健康稳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00768日,菜籽油期货成功上市, 2009年4月20,早籼稻期货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国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已基本健全,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形成了以粮、棉、油、糖大宗农产品为基础,兼有工业品的综合性交易品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2008年共成交期货合约4.5亿手,成交金额15.6万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139%163%,连续两年市场增长率超过100%。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发布的全球69家主要衍生品交易所2008年交易量统计报告显示,郑州商品交易所跻身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第13位,比2007年的第24位上升了11位,并以其139.2%的增速,被誉为“全球增长最快速的交易所”。在全球20个农产品及软商品期货、期权交易量中,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货交易量稳居年度第一,强麦期货名列第七。

 

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品种功能发挥

 

小麦期货

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强麦价格已经纳入路透全球报价系统,成为世界小麦市场最有影响的价格之一。小麦期货交易,向广大农民有效传递优质、优价的讯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同时也在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小麦期货价格成为现货经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

棉花期货

棉花期货吸引了中部产棉地区的广大棉花加工、流通和纺织企业参与交易,为涉棉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回避企业经营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棉花期货价格在引导生产、消费和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郑州棉花期货市场不仅是国内棉花市场价格的“晴雨表”,在全球棉花市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白糖期货

白糖期货价格成为食糖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大量现货企业积极参与白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不仅为其规避风险、稳定经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订单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较好品种。

精对苯二甲酸期货

PTA期货的上市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提供PTA期货价格信息的国家。PTA期货上市以来,市场平稳运行,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功能日益显著。现货企业与贸易商积极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操作,规避现货经营风险,PTA期货价格已经成为聚酯化纤原料市场的“晴雨表”。

菜籽油期货

菜籽油期货上市以来,市场稳步健康发展,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菜籽类期货品种。菜籽油期货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市场广泛认可。菜籽油期货价格已成为现货市场生产、贸易的指导价格。

早籼稻期货

早籼稻期货是郑商所在大宗农产品领域开发的又一个新产品,开展早籼稻期货交易完善了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拓展了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范围,有利于完善稻谷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稳定稻谷市场价格,有利于广大农民利用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种植和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众多稻谷生产、经营、仓储和加工企业提供了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工具。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期货博物馆 电话:13838565554